返回

企业如何参与国家标准制定?抢占行业话语权的战略路径解析

2025.07.25

“国家标准都是专家定的,跟我们企业有什么关系?”

这是很多企业对国家标准的一种“误解”。其实在今天,国家标准早已不是“象牙塔里”的专家闭门制定,而是鼓励企业深度参与、共建共享的公共规则。

如果说产品是企业的“面子”,那么标准,就是企业的“里子”和“高度”。真正有前瞻性的企业,早就不满足于“遵守标准”,而是努力争取参与制定标准,甚至主导标准内容,进而在行业内占据主动权。

那么问题来了:企业到底怎么参与国家标准制定?流程复杂吗?是不是只有大企业才能参与?

这篇文章就来全面讲清楚,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路径、方式、门槛、策略和实战建议,帮助你从“标准执行者”变身为“行业规则的塑造者”。


一、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?

让我们先厘清一个关键问题:企业参与标准制定,到底图什么?

答案很简单:影响行业规则、提升品牌权威、掌握市场主动权。

📌 具体好处如下:

  1. 提前掌握技术和政策方向 参与起草过程,意味着你比别人早半年甚至一年掌握政策变动和新技术趋势。
  2. 提高产品中标率和出口竞争力 许多招标和出口市场,会优先采纳“参与标准制定单位”的产品。
  3. 打造行业权威与品牌认知度 在标准首页“主要起草单位”一栏上留名,是行业“信用通行证”。
  4. 减少法规风险和不合规隐患 深度参与标准制定,可以让你的产品更贴近标准要求,降低合规成本。
  5. 推动自身技术成果标准化转化 将企业积累的先进工艺、测试方法写入标准,是“技术变资产”的最好方式。
✅ 案例:海尔集团通过主导《家用电器智能互联通用技术要求》等标准,将其U+平台生态写进行业标准,提升了全球话语权。

二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的五种主要路径

企业想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,不一定非得是“发起者”,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。以下是最常见的五条路径:

1. 作为起草单位加入标准项目组

这是企业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参与方式。你将与行业主管部门、研究机构、其他企业共同撰写标准草案。

🚀 加入方法: 关注你所在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TC),在其项目征集或立项公告中提出加入申请。

2. 作为建议单位参与立项申请

标准项目通常由若干单位联合发起,企业可作为建议单位,提交市场调研报告、行业痛点说明等支持文件,推动标准立项。

✅ 提示:你可以联合行业协会、上下游企业一同申报,增强成功率。

3. 作为社会意见反馈者提交建议

在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期间,企业可正式提交修改建议。这些意见将进入标准修改流程,一旦采纳也会被记录在案。

💡 别忽视这点:很多标准最后一稿,其内容修改就源自企业的反馈意见。

4. 参与标准试点和验证工作

标准制定过程中,经常需要真实企业场景进行验证。你可以报名作为验证单位,通过实验数据、实际运行效果反馈支持标准完善。

5. 主导企业标准、行业联盟标准,最终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

一些领先企业会从内部标准做起,逐步联合同行升级为行业联盟标准,最后由归口单位申报国家标准。

🎯 案例:腾讯推动的《儿童互联网产品设计通用规范》,先从公司内部准则做起,逐步影响行业联盟,最终申报为国家推荐性标准。


三、参与门槛高吗?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吗?

答案是——可以,而且国家政策非常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。

🔍 一些常见误区:

误区事实
只有央企或龙头企业才能参与不对,标准起草单位中有大量中小技术公司
没有“关系”就进不去标准项目不对,只要有技术、有案例、有代表性,都能申请
参与标准很烧钱,成本高参与标准最多是投入人力时间,成本远低于研发

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早已提出“标准化共建共享”的原则,鼓励企业、协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多方协同。


四、企业如何实操参与?完整流程来了

这里是一份可执行性强的流程,企业可参考:

✅ 第一步:关注本行业的“技术委员会(TC)”

例如: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TC260)、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TC46)等。

你可以在国标委官网或TC官网查看其最新工作动态和立项信息。

✅ 第二步:关注国家标准项目计划征集

标准项目每年会面向全社会征集建议和支持单位,企业可以提交立项建议或参与申请。

✅ 第三步:正式申请加入标准制定工作组

提交企业简介、相关成果、参与理由,必要时提供支持性数据和专利材料。

✅ 第四步:全程参与草案研讨、数据验证、意见整理

你可以参与草案撰写、会议讨论、标准验证、公众意见反馈分析等多个环节。

✅ 第五步:标准发布时作为“主要起草单位”留名

一旦标准发布,你的企业名将出现在标准首页的“起草单位”一栏,广泛传播。


五、实战建议:怎么才能“参与得好”?

  1. 组建公司内部“标准小组” 由技术、法务、产品、市场等多部门组成,专人专岗对接标准化事务。
  2. 联合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抱团参与 单打独斗难突破,合力推动更容易获得项目采纳。
  3. 将已有专利、技术成果“标准化表达” 提前梳理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,用标准语言转化为条款,更容易进入草案。
  4. 主动参与征求意见反馈 即使不能起草,也要踊跃反馈,不断积累经验和“存在感”。
  5. 关注行业标准动态和国家政策风向 抢先发现新兴热点领域(如人工智能、碳达峰等)标准机会。

六、结语:标准不是约束,是企业最好的“生长土壤”

对于企业来说,标准不是枷锁,而是阶梯。从“执行者”到“参与者”再到“引领者”,标准的每一步,都是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。

越早参与,越能占据主动;越积极推进,越容易脱颖而出。

别再只是“看别人制定规则”,你也可以写进规则本身,定义行业的未来